在西安市兴庆宫公园内,有一座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矗立于东南侧的树林之中。年,中日友好条约签订暨阿倍仲麻吕留唐周年之际,日方提议在日本奈良和中国西安各修建一座阿倍仲麻吕纪念性建筑。随后,阿倍仲麻吕显彰碑在奈良招提寺揭幕;翌年,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在西安兴庆宫公园落成——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年6月4日,冒着蒙蒙的细雨,我来到西安市兴庆宫公园。独自一人,打着雨伞,在园内转了一大圈儿。最后,经过阿倍仲麻吕纪念碑时,我站在这里驻足观看,欣赏石碑每一处细节。石碑矗立在开阔的广场中间,坐南朝北,背靠土山。在低矮的山坡上,遍植以松柏为主的常青树,以及象征中日友好的樱花和海棠花等,使得整个环境笼罩于亲切明朗的怀念气氛之中。 阿倍仲麻吕是日本奈良人,中国名字为晁衡。唐玄宗开元五年(),他随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在唐朝宫廷任左补阙、仪王友、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等官职。他在唐朝50多年,经过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备受厚遇,荣达公爵。唐代宗大历五年(),阿倍仲麻吕在长安辞世,埋葬于此,享年72岁。 兴庆宫是唐玄宗起居和理政的宫殿,也是阿倍仲麻吕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选择在兴庆宫公园内竖立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由著名古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正面刻着“阿倍仲麻吕纪念碑”,高度5.36米,端庄峻拔。 在纪念碑的西面,刻着李白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唐玄宗天宝十二年(),阿倍仲麻吕东归日本,在乘船途中遇到风暴,漂流至安南,后返回长安。期间,李白以为阿倍仲麻吕遇难,专门为他创作了这首悼诗。 在纪念碑东面,刻着阿倍仲麻吕的《望乡诗》:“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唐玄宗天宝十二年(),阿倍仲麻吕准备乘船返回日本,在明州(宁波)的海边,看见一轮皎洁的明月。于是,他联想到自己当年从奈良离开日本时,在三笠山顶看到的那轮明月,创作这首和诗抒发思乡之情。年11月至12月,修建阿倍仲麻吕纪念碑之际,邓友民先生将这首和诗翻译为中文五言绝句的形式,镌刻于此,广为流传。 据说,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的原型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义慈惠柱和唐代石灯幢。义慈惠柱是一座纪念性的建筑,用以表彰某人的善行和影响力;石灯幢不仅是佛寺中的法物,也是庭院内的重要元素,竖立于墓前,为亡者祈祷。因此,这座纪念碑的造型表达了对阿倍仲麻吕致力于促进中日友好关系的表彰和祈福。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矗立在正方形台基上,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细节包含着深厚的中国和日本文化内涵。碑首为殿顶,檐口很平整,前后左右分别刻着代表中国的梅花和代表日本的樱花;碑身为四棱柱,使用传统柱子的“卷杀”作法,并从下往上进行“抹角”处理,形成一条柔和优美的曲线;碑座为莲花覆盆形式,周围环绕一圈石栏板,表面刻着日本遣唐使船的浮雕图案。 隋唐时期,中日交往密切,两国政府和民间往来达到鼎盛。日本采取全面移植唐朝制度文化的政策,并且模仿长安城在奈良修建平安京,史称“奈良时代”(—)。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日本留学生跟随“遣唐使”来到长安学习中国文化,阿倍仲麻吕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留学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4059.html |